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更新时间:2016-07-22

来源:厅科技处

分享:

×
打开微信,扫一扫,轻松分享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保障政策为支撑,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尊重教育规律,培育先进理念;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保持政策衔接,确保改革实效。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和富民强省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

2016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建立机制、深入实施;到2017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先进经验,认定一批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服务载体,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多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识,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类指导,促进高校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明确各层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全面修订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高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推进职业发展与创业就业指导教育,将创业就业类课程建设纳入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3.建立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新机制。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加大与我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国家战略紧密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力度,构建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专业群。

(三)完善课程体系。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高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造学、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能力,完善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利用企业、科研院所、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要拓展并继续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办(改善)企业、创业实训等系列创新创业培训,支持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确保每一个有创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在校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创新创业培训。

2.加强创新创业教材建设。各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编撰以优秀校友和当地企业家为主的创新创业案例,探索编印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创新创业实务手册,引进或开发网上创新创业教育教材资源,吸收国内外先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资源,打造支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且不断更新的创新创业优秀系列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1.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通过引入导师制、“翻转课堂”、提高小班授课率等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各高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创业就业类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加大创业就业类慕课、微课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改革考试考核和教学评价机制。各高校要深入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试行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评价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为目的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五)深化教学和学籍管理改革。

加强学分制学籍管理。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支持在校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创新创业,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加创业培训、学习在线开放课程、参加学术报告会、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可以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鼓励为有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实施个性化培养。

(六)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1.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实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培训计划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服务水平提升培训计划,通过岗前培训、课程培训、骨干研修、举办创新创业教学大赛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支国家级、省级、校级阶梯型创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加快高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评选一批省级创业就业教育教学名师,建设一批省级创业就业教育教学团队。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和创业就业指导人员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注重发挥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优秀团学干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高校兼职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形成一支教学与指导、专职与兼职、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具有较高素质和较优结构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鼓励高校与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支持应用性学科专业的在岗教师参与对口行业企业的工程项目和科学研究,建立教师与企业长期的技术服务关系。

各地、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高校就业指导专业技术职称调整为创业就业指导专业技术职称,将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实践等工作业绩纳入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范围。鼓励教师依托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将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成果认定为专业领域业绩成果。完善高校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对经原单位同意离岗创业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明确相关权利义务。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和带领学生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依法保护学校和教师相应知识产权。

2.建立省、校两级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遴选一批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熟悉创新创业政策法规,愿意并有能力和时间帮助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人员,建立省、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开展创新创业专家进校园活动,切实发挥人才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1.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和平台建设。鼓励各地、各部门、各高校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现有各种资源建设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各地、各部门、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各高校要打破学校内部各学院间壁垒,充分整合校内场地资源,利用现有的科技园、实训基地、实验室、孵化基地、学生活动中心等具备条件的场所,改造建设一批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鼓励高校联合社会创业孵化专业机构管理运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加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建设,建设和认定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2.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引导高校实施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开展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性竞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评选出登记注册经营的优秀创业项目,择优纳入省级科技计划,并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重点支持,鼓励各种创投基金给予扶持。各高校要重视产学研合作,探索“学业+创业”的双导师培养模式,提倡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引导师生共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沙龙等,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八)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健全地方、高校、教师、学生四位一体协同共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加强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和创业就业教研专门机构建设,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引导科技、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企业、社会创业孵化机构参与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孵化支持。依托河南省高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基地,加快建设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成立中原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整合各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库。建设完善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网,指导高校建设创新创业信息服务网。支持引导校地加强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孵化服务平台建设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服务网、创新创业项目库初期建设及后续管理运营服务。

2.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信息服务工作。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完善创业项目的统一收集、分类、发布机制,发布创新创业项目指南,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测分析,引导高校学生把握创新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同时,要结合大学生创业项目成长周期,细化完善扶持政策,促进创新创业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开通大学生创业贷款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手续,降低反担保门槛,丰富反担保形式,逐步取消大学生创业贷款10万元以下(包括10万元)反担保条件,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按国家规定享受税费减免政策。

(九)加强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1.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整合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园(实践基地)建设、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就业竞赛实践活动、师资及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创业就业指导与服务等。鼓励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

2.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设立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创新和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民营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资本为纽带投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加速项目转化落地。鼓励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力量新建或利用各种场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载体。鼓励大学生依托高校科研成果开展创业,支持大学生在新兴产业领域创业。

(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教务、学生工作、就业、研究生、共青团、科研、财务、人事、招生、后勤、产业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纳入整体规划和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部门、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切实抓出成效。

2.加强宣传和督导工作。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政策,要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各高校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新创业信息跟踪机制,把创业成功率和创新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相关评优评先中安排一定名额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5月3日